开发者

移动电源用的18650电芯是如何炼成的??

开发者 https://www.devze.com 2022-12-19 10:28 出处:网络 作者:运维百科
锂电池是目前数字领域应用最广泛的电池。它最突出的优点是能量密度高,适用于非常注重体积和便携性的数码产品。同时,与以往的干电池相比,锂离子电池可循环使用,在环保方面具有优势。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材料可以吸

锂电池是目前数字领域应用最广泛的电池。它最突出的优点是能量密度高,适用于非常注重体积和便携性的数码产品。同时,与以往的干电池相比,锂离子电池可循环使用,在环保方面具有优势。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材料可以吸收和释放锂离子。然而,锂离子在正负电极中的化学势能是不同的。

锂离子在负极的化学势高,而在正极的化学势低。当锂离子放电时,储存在负极中的锂离子被释放并被正极吸收。由于锂离子在负极的化学势能高于正极,这种势能差以电能的形式释放出来。充电过程与上述过程相反,将正极中的锂离子释放到负极。由于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来回迁移,锂离子电池又被称为摇椅电池。

18650是目前最常见的锂电池封装方式。无论是目前最流行的三元材料,国家推广的磷酸亚铁锂还是尚未普及的钛酸锂,都有18650的规格。8650型电芯,采用圆柱形封装方式,直径18毫米,长度65毫米,广泛应用于充电宝、电动车、笔记本、手电筒等领域。这种包装的优点是规格统一,便于自动化和大规模生产,机械强度高,抗冲击性强,成品率高。另外还有棱形方形软包,常见于手机和平板电脑。这种包装最直接的优点是薄、小、便携。

笔记本电脑时代,18650电池只是数码产品的幕后英雄。随着智能手机、平板等智能设备的普及,移动电源成为人们出行必不可少的设备,18650开始从幕后走向前台,为大众所熟知。那么,看似简单的18650电芯是如何诞生的呢?它的秘密是什么?接下来,让我们一起探索它的诞生过程。近日,笔者有幸在东莞某电芯厂参观学习,将从涂装、装配、检测三个方面介绍18650电芯的诞生过程。

电芯的生产过程一:涂布

进入生产车间前,应佩戴口罩和鞋套,避免吸入灰尘和产生静电。首先,从对镀膜工艺的了解,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工艺中的大卷铜箔(黄色)和铝箔(银色)。铝箔用于涂覆镍、钴和锰的NCM三元材料。相反,铜箔用于涂覆石墨作为负极活性材料。白色的是横膈膜。世界锂电池的隔膜主要被朝日、塞尔加德、SK、东丽、W-SCOP等厂商占据。这些外国公司占据了近70%的市场份额。但中国隔膜企业市场份额在30%左右,锂电池隔膜自主国产化在不断突破。电池的容量是根据这些公式的比例面积得到的。

一整卷涂好的正负极材料宽约126毫米,然后需要切成7个小卷,宽度约为18毫米,每卷将被均匀地分成几个部分,每个部分代表一个电池所需的材料。据电池厂工程师徐工介绍,目前三元正极材料的价格是每吨12万元,每吨材料可以生产5万块电池。目前电池平均日容量为50万,需要10吨三元正极材料,仅这一项费用每天就需要60万元。

自动机器将用镍带和聚酯薄膜标记每个部分,聚酯薄膜是耐高温的。接下来,它将分为五个级别,即重、A1、A2、A3和轻。就像这次的CPU晶圆选型一样,同一批切割工艺也会有不同的体质,相应的产能也会根据不同的体质进行划分,成对出货。

电芯的生产过程二:组装

这家电池厂分为三栋楼,其中一栋是三楼的生产线,一栋

这里会自动包裹分类的正负极,白色材质为隔膜。这样,电池就不能正常工作了。应加入电解液作为介质,使正负极发生化学反应,使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迁移,产生电荷离子并能输出能量的锂电池才能充放电。自动包装后,直接在流水线上滚动,然后进入下一个装配步骤,放入钢壳中。

钢壳整体冲压成型,厚度小于1毫米,因此钢的强度和质量都很高。这家电池厂使用进口韩国钢材。

在该步骤中,负电极接线片通过点焊与钢壳的底部连接。工厂采用日本Miyachi激光点焊机,保证了点焊精度和产品质量。点焊机无法焊接钢壳底部。正在组装的女孩手里拿着一枚铜钉。首先从预留孔插入底部,然后放入点焊机。点击一次,负极会用镍带与钢壳底部连接。

密封箱内充有惰性气体氩气的手套箱内注入电解液,密封箱手套内的氧气浓度必须低于10ppm(接近无氧真空环境),防止电极氧化。电解液氩气通过循环净化装置送入密封箱,其中含有催化剂和还原剂氢气,氢氧反应产生的水可以除氧。同时,装置中的干燥剂吸收水分,保证箱内大气干燥。

电解液注入电池后,盖和钢壳通过激光焊接连接成一个整体。一排排整齐有序地堆放着,准备出发。

一个新的电池就这样诞生了。每个电芯都需要穿按容量分类的“新衣”PVC袖子。

不同的容量对应不同的PVC封套。这里我们看到绿色、蓝色、粉色和其他颜色。丰富的外观颜色为电池增添了时尚感。

电芯的生产过程三:首次充电和测试

电解液注入电芯后,实际上并没有通电,此时正负极面的状态并不稳定,只能通过第一次充电才能正常使用,这就是所谓的“成型”。首次充电时,需要额外的电荷在电极表面生成保护膜,这是锂离子电池低自放电的秘诀。同时,保护膜的性能也影响电池的性能和寿命。因此,形成过程非常重要。转换由一个多带带的容器完成。

电池是化学物质。为了保证使用安全和使用寿命,出厂前需要对箱子进行配对和按压。

分装,每盒200只。确保三个一致性:容量一致、内阻一致、电压一致。如此方能正常出厂,否则把被打入冷宫,沦为B级、C级电芯。

第一个测试,容量。为了确保容量测试的准确性,该厂采购了行业领先的贝尔全自动分容柜,满足每日上万只的分容需求。新诞生的电芯,需要做5个循环老化测试,把不能工作或者容量有偏差的挑选出来。依据国家标准GB/T18287-2013《移动电话用锂离子蓄电池及蓄电池组总规范》,按照0.2C充放电测试。以合适的电流充电至4.20V截止(高压版本需要充到4.30V或4.35V),静置一段时间(15min以上)使电池温度接近室温且电池内极化基本消散。测试采用0.2C放电至2.75V终止电压,达到所标注的容量,才算合格。这里的C是一个倍率单位,以2600mAh电芯放电为例,0.2C则为520mA放电。

第二个测试,内阻。现在电芯厂都配有内阻自动筛选机器,可流水线筛选。18650三元材料,内阻在70毫欧以内,都算合格品;低于30毫欧的算是特挑极品了。如果是磷酸铁锂或者钛酸锂,内阻能做到20毫欧以内。


第三个测试,电压。同一装箱里面的电芯电开发者_C百科压3.7V±0.05,方便多节并联或者串联使用下,整箱抽出使用。每一箱的电芯都做过三个一致性配对,因此不推荐跨箱使用,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方法。


除了一致性测试,每一个批次的电芯还需要抽查完成撞击、震动、穿刺等数十项破坏性测试,杜绝隐患,确保每一个批次品质最佳。

在此次工厂拜访学习即将结束时,为了能近距离的了解电芯的安全结构,笔者将剖析一支全新的18650电芯,一探内部究竟。18650电芯在内部硬件设计有两重保护,分别是CID(CurrentInterruptDevice)泄压安全阀和PTC(PositiveTemperatureCoefficient)热敏电阻。其中安全阀是每一颗18650电芯的标配,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爆屏障,没有之一。

CID和PTC的工作原理:当电芯内部温度异常,由于过充电、短路等原因产生大量气体,气压升高到1.0-1.2Mpa时,安全阀上的碗型铝片会向上弹起,与下面的铝片脱离接触,使电路立即断开,若是压力继续上升,安全阀将破裂,开启排除内部气体使内部压力释放出来,避免压力过高造成爆炸。而Prismatic方形软包封装的电芯,内部气压升高时,最常见的是“怀孕”鼓包现象。其次PTC热敏电阻,当电池输入输出电流过高时,PTC会发热升温,当温度达到预设值时,PTC电阻会突然增大,切断外界电流输入电芯或阻止电芯内部电流输出,让电芯停止工作。除了以上两者外,电池还有不为人知的第三道防线——隔膜。当电池升温到160摄氏度以上时,隔膜中的微孔会闭合,使正负极被物理隔离,电池自然不会再输出电流。

既然18650电芯本身是如此安全,为何移动电源起火事故依然不算罕见呢?奥秘就在移动电源本身。移动电源的外壳等组件往往常用到塑料。塑料本身是易燃物,遇到高温可以自燃。合格移动电源的USB输出有短路保护,所以当输出被短路时不会有大电流通过。但是移动电源内部还有从18650到电路板的镍片或者导线等连接。若是这部分不幸短路了,那么输出短路保护是完全无能为力的。而18650电芯本身的PTC只是在电池本身过热之前能够切断电池的电流,由于电池的热容量很可观,升温没有那么快,或许在导线、镍片都烧红的情况下,电池还没有热到切断输出。这样烧红的镍片和外壳的塑料接触,发生火灾也就在所难免了。

合格的移动电源往往对18650到电路板的导体进行多重绝缘,且所用的绝缘体是耐高温300度的高温聚酰亚胺胶带(麦拉片)和阻燃的青稞纸。同时这段导体有适当的固定设计,防止机械冲击下导体移动或变形。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短路不会发生。但是山寨移动电源就随意的多,要么没有绝缘,要么就是绝缘不充分。特别是18650头部,由于此处有裸露的负极和绝缘外皮包裹的负极。同时正极镍片也经过这里,若是不额外增加绝缘保护,正极镍片边缘一旦划破外皮,就会立即造成短路。而山寨移动电源往往内部电池固定不好,电池晃来晃去,镍片也弯来弯去的,这种概率更大了。

到此,一只18650电芯的诞生过程介绍完毕,随着工厂门口等待装箱的货车,他们将运往全国各地。即将开启一段新的奇幻之旅,化作充电宝来到你的手中。

0

精彩评论

暂无评论...
验证码 换一张
取 消

关注公众号